中小学教师培训

“深化教师培训综合改革”专题研究

  • 成果导向技能训练:提升校长培训专家成果提炼能力——基于2023年山东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校园长省级集中培训项目“校长培训专家培训(E1)”项目探索

    陈丽;

    成果提炼能力是校长培训专家的高阶能力。项目组调研发现,省级校长培训专家群体成果提炼能力不高,进行有效成果提炼探索者不多。基于成果导向、任务导向与技能导向的培训理念,项目组探索了成果导向技能训练模式,有力地提升了培训专家的成果提炼能力,推出一批培训成果。

    2025年03期 No.456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8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国培计划”效能评价的内涵意蕴、政策依据与行动逻辑

    田宝军;王光华;高骏腾;

    “国培计划”自2010年实施以来,对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发布,对教师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系统探讨“国培计划”效能评价,将其划分为内部效能与外部效能。内部效能聚焦教师个体及培训机构内部效果,外部效能侧重社会与教育领域的体系化影响。通过梳理政策文件,深入挖掘效能评价的政策依据,进而在理论框架构建上,借鉴柯氏四级评价模型,提出包括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与结果层的四层次内部效能评价框架和强调体系贡献率与系统整合性针对外部效能,旨在为科学地评估“国培计划”效能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3期 No.456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9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区县研训教师的角色重构:时代要求 实践内涵 保障措施——以重庆市开州区的“三层六维”模型为例

    黎万江;王蜀明;

    区县研训教师面临角色困境制约区域教师发展效能。重庆市开州区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创新构建研训教师“专业服务者、改革推动者、生态建构者”三维角色,依托“制度—实践—评价”三层运行机制与“六维”评价体系,系统破解结构性困局、功能性危机与实践性脱嵌。通过“机构整合—认知升级—激励革新—评价重构”四维保障路径,将角色定位转化为实践效能,形成可复制的“三层六维”开州范式,为赋能教师成长和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板。

    2025年03期 No.456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教师发展研究

  • 中小学教师培训研究现状、热点及演进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李宁;夏湘慧;

    教师培训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对我国近30年来中小学教师培训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梳理和分析,绘制知识图谱,呈现中小学教师培训研究现状、热点及前沿演进趋势。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培训相关研究年载文量随时间发展呈现出波动变化态势;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合作关联较少;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培训问题、对策、模式、校本培训、农村教师及信息技术培训等方面。实践证明,中小学教师培训应紧跟国家教育政策导向和时代背景要求,立足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实际,聚焦核心问题,深化精准培训改革,努力实现提质增效。

    2025年03期 No.456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9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脱贫摘帽区县中小学教师工作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全国7467名教师的聚类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

    吴崇文;梁红梅;王梦寒;崔校鹏;

    合理的工作强度是脱贫摘帽区县中小学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减负需要保持教师工作负荷感知与积极投入工作的平衡。对全国7467名脱贫摘帽区县中小学教师展开调查,通过聚类分析定位了宽松型、均衡性、高效型和低效型共四类工作强度类型的教师群体,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在社会、学校、学生和个体层面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期待、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工作内容结构、课后服务、教师工作效率以及家校关系,并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调适策略,以期为改善脱贫摘帽区县中小学教师工作强度状况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No.456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教研活动中的反思共同体:逻辑、特征及区域实践——以初中信息科技学科为例

    翁家隆;

    深化教研改革并且推动教研转型是当下教育工作重点内容。聚焦教研活动中的反思共同体,从反思、共同体和教研这三者间的关系以及教研活动中反思共同体思想释源开展理论逻辑方面的探索。从群体的构成、群体规模大小、社会化条件以及指导帮助等方面探讨反思共同体的特征。以“嘉禾·活力课堂”初中信息科技学科反思共同体建设呈现反思共同体的区域实践情况。以此为教研实践提供多视角的思考内容,期望为教师培训工作提供支撑从而推动区域教师教育实践的发展。

    2025年03期 No.456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数字教育

  •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教师专业知识再审视——基于TPACK的分析视角

    刘冠群;谢忠新;

    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教育领域带来了颠覆性变革,要求教师更新学科认知、教学方法和技术应用观念,以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挑战。首先,系统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师教学的发展机遇,从学科观、教学观、技术观三个视角阐述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重塑教师知识结构方面的现实挑战。其次,聚焦GenAI技术,重新审视与更新对TPACK框架的认识与理解,并创新性地将伦理评估(TEAK)要素纳入教师TPACK框架。最后,提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提升TPACK的具体路径:提供分层系统培训,提升GenAI-TK/TCK/TPK基础知识;构建AI伦理智能体,强化GenAI-TEAK认知能力;开展人机协同实践,驱动GenAI-TPACK内生发展。

    2025年03期 No.456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AI赋能中小学教师备课的变革图景与实践机制——以高中数学“余弦定理”为例

    徐波;吕增锋;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教育生态,但教师的核心价值不可替代。当前,教师面临备课耗时过长、差异化设计负担重、学情数据匮乏等三大痛点。AI技术通过精准资源推送、显微级学情分析及人机协同教学设计,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可采用“三步升级法”:利用AI体检诊断备课盲区,人机共创优化教学设计,人工润色注入教育温度,从而实现从资源处理到教学创新的全链路升级。同时,在应用AI备课时,需警惕三个问题:模糊提示词导致“货不对板”,全盘接受AI引发“教案失温”,以及忽视版权触发法律风险。

    2025年03期 No.456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下载次数:6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教学创新

  • 小学语文“三段转化式”模型中“对比讲”的维度指向

    高修军;

    “三段转化式”语文教学模型为“情境学、合作练、对比讲”。对比讲即学生在对比情境中通过讲述、讲演把学习所得言语化。讲是存在性表现,是自我生命力的外显,将学习和实践一体化的行为。对比讲与理解力相互对应,可以从建构、运用、批判和情意化四个维度进行设计和实施:建构维度,讲出知识学习的脉络;运用维度,讲出学习行为的转化;批判维度,讲出学习成果的思辨;情意化维度,讲出学习与自我的关系。

    2025年03期 No.456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基于小初衔接的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探究——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为例

    吴珍;

    基于小初衔接的语文阅读教学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阶段性特征,能够适应语文教材编排难度的螺旋式上升,最终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依据2022年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要求,“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是实现小初衔接的重要载体。为此,首先分析该任务群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在小初学段的连续与差异,在此基础上,以小初学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课文为案例,探究了小初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衔接策略。

    2025年03期 No.456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数学情感:内涵特征、价值意蕴及未来走向

    张定强;王语峤;

    数学情感是数学教育参与者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动态心理反应,是数学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具有同质性与异质性、多变性与稳定性、交互性与内敛性、双重性与复杂性等特质。数学情感对数学教育目标的实现、数学认知过程的完善、数学审美活动的开展、数学教师素养的建构具有奠基性作用;数学情感对数学教育实践中的教学、学习、评价、反思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未来的数学情感要走向情感与情境双向耦合、情感与认知协同发展、理论与实践动态适配的路径,形成数学信念,践行并发展数学教育信仰。

    2025年03期 No.456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问题、对策、实施与评价:整体把握分数运算的教学行动研究

    董文彬;杨明全;

    学生对于分数运算的认识需要经历长程的学习,教学中应在整体把握分数运算的基础上设计系列课群的核心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整体理解分数的运算。立足算法与算理,聚焦计数单位的运作,从运算意义、算理与算法、运算规律(包括运算顺序、运算性质)和运算道理四个方面的一致性设计了五年级分数运算主题单元的7节课;同时设计了贯穿整个学程的具有挑战性的着重“释理”的情境素材、核心活动与关键问题,以及“类比—关联—迁移”体现运算一致性的高阶思维活动以建立整体知识结构体系。通过实验班的前后测对比、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的对比,设计的7节课均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并通过了实践的检验。

    2025年03期 No.456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小学数学学习性评价反馈话语的模式构建、应用效果与优化策略

    许诺;许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学习性评价反馈话语的应用直接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水平。运用扎根方法,对华东地区8所优质小学32节数学公开课师生对话文本进行编码分析,构建出“追问式”“支架式”“元认知式”三类学习性评价反馈话语模式。课堂教学应用实践表明,学习性评价反馈话语通过激活概念本质理解、搭建认知攀登路径和培育思维监控能力促进了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针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学习性评价反馈话语存在的虚假探究及其导致的学习迁移能力不足和教师诊断缺失困境,应当从开展分层追问、搭建精准支架和构建互动元认知三方面进行改进。

    2025年03期 No.456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中学英语作业有“语言”无“文化”的困境与破解

    秦鹏;王连照;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英语作业发展语言能力的价值显而易见,但是承载培育文化意识的功能隐而未彰,在作业育人中文化意识培育陷入了“边缘化”境遇。相较于发展语言能力,培育文化意识在英语作业目标定位、内容设计及评价反馈中呈现出“有他无我”的困境。基于语言与文化共生互依的内在关联,英语作业育人理应站稳语言能力与文化意识融合共育的价值立场,通过目标融合、载体创设及评价反馈等途径让文化意识培育内生于语言能力发展过程之中,促进语言能力与文化意识双向赋能融合发展。英语作业整体培育语言能力与文化意识,具体需要通过更新英语教师作业观念、提高英语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及依托文化作业设计来实现。

    2025年03期 No.456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3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历史教师价值自觉的四维向度实践逻辑

    王艮胜;

    历史教师教学价值自觉是其专业化发展的内生根据,为学科核心素养“情感—意义”维度的具象化提供本体论支撑。深刻理解教师专业实践的价值本质属性,摆脱单维化价值取向的困境,需要综合运用多重向度。从复原向度看,通过历史解释学的视域融合方法,推动教材文本的历时性意义重构;从技术向度看,依托具身认知理论构建“人—技”共生系统,在消弭技术异化风险的同时促进教学智慧的具身化生长;从理性向度看,澄明自由与确定性、价值无涉与价值关联的二元对立,使历史教学回归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辩证统一;从精神向度看,自觉遵循教学正义的伦理关怀原则,锚定“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基点,建构教师教学世界的完整性与师生生活的完整性。四重向度通过认知重构、技术具身、价值审辨、精神超越的螺旋式演进,推动历史教学实现从知识传递到意义建构的范式转型,在存在论层面重塑教育的育人本质,为破解现代性教育异化提供实践进路。

    2025年03期 No.456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中考历史命题对接新高考理念:多维考析与实例阐释

    骆增翼;

    在教育改革当下,新高考理念对基础教育的引领作用越发关键。中考历史命题与之对接备受关注。在剖析对接依据,强调其对教育体系连贯性及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基础上,阐述可对接的维度,涉及考查目标、核心素养、能力要求与命题导向等内容,并对比初高中历史对核心素养考查的差异与关联。同时,深入分析对接过程中面临诸如教师观念滞后、学生适应力不同、教学资源不足等挑战,提出强化教师培训与激励、分层引导学生、多渠道补充资源等策略,助力初中历史教学提质及学生长远发展。

    2025年03期 No.456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初中化学发展跨学科思维的问题设计探索

    卢天宇;吴冰玉;艾进达;

    随着2024年9月初中化学新教材的使用,跨学科实践活动成为一线教研、教学的探索热点。跨学科问题是跨学科思维的起点,一线教师设计跨学科问题时“跨得生硬”“跨得虚假”“跨得肤浅”的病症已严重阻碍高质量实施跨学科实践活动。以“水质检测与自制净水器”活动主题为例,通过比较4个版本教材及3篇文献的案例,立足跨学科思维的构成逆向设计跨学科问题,阐明如何基于跨学科共识、跨学科差异及跨学科理解设计具有学科属性、逻辑性、进阶性的跨学科问题,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跨学科问题的设计策略。

    2025年03期 No.456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中小学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意义、问题与破解

    韩爽;马春雨;

    中小学思政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的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中小学思政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一体化建设的意义进行剖析,明确了中小学思政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一体化建设,对于进一步落实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以及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小学思政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进行总结,阐释了当前中小学思政教学课程一体化建设存在理念认识不到位、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教师专业能力不足和评价机制未建立等问题,并结合问题的分析提出强化育人理念意识、构建一体化建设机制、加强协同育人建设、紧抓教师队伍建设、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完善评价体系等具体做法。提出了政策与制度保障机制、资源投入与保障机制以及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建设的保障措施等建议,期望为中小学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2025年03期 No.456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问题探讨

  • “双减”政策下中小学课后服务的转型逻辑与升级路径

    孙晓明;

    中小学课后服务正经历从“基础托管”向“素质赋能”的范式转变,这一转型既是对落实“双减”政策的战略响应,更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研究构建了价值重构—问题诊断—路径创新的三维分析框架,系统阐释课后服务转型的内在逻辑:在价值层面实现从“时间填补”到“育人赋能”的理念跃迁,在实践层面完成从“单一供给”到“系统服务”的模式升级。针对当前存在的师资失衡、课程同质、评价缺位、保障滞后等结构性矛盾,进而提出“三级联动师资池—融合性课程生态—阶梯式评价体系—智能化教学形态”的四维升级路径,为构建高质量课后服务体系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2025年03期 No.456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比较与借鉴

  • 澳大利亚初中科学课跨学科教学案例分析及启示

    何光峰;

    我国基础教育正在积极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探索。跨学科是澳大利亚初中科学课程的一大特点,通过一节八年级的科学录像课的分析,发现有如下特征:基于核心概念建立跨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聚焦跨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设计开放性、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给学生机会和时间自主探究,适当悬置正确答案;通过提问和反馈推进学生深度分析和理解;为学生理解跨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提供适宜的学习支架。对我国的启发有:跨学科科学教学需要明确的高阶思维学习目标,以核心概念建立跨学科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设计聚焦真实情境和学科核心概念的大任务和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

    2025年03期 No.456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