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历史教师价值自觉的四维向度实践逻辑
王艮胜
摘要(Abstract):
历史教师教学价值自觉是其专业化发展的内生根据,为学科核心素养“情感—意义”维度的具象化提供本体论支撑。深刻理解教师专业实践的价值本质属性,摆脱单维化价值取向的困境,需要综合运用多重向度。从复原向度看,通过历史解释学的视域融合方法,推动教材文本的历时性意义重构;从技术向度看,依托具身认知理论构建“人—技”共生系统,在消弭技术异化风险的同时促进教学智慧的具身化生长;从理性向度看,澄明自由与确定性、价值无涉与价值关联的二元对立,使历史教学回归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辩证统一;从精神向度看,自觉遵循教学正义的伦理关怀原则,锚定“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基点,建构教师教学世界的完整性与师生生活的完整性。四重向度通过认知重构、技术具身、价值审辨、精神超越的螺旋式演进,推动历史教学实现从知识传递到意义建构的范式转型,在存在论层面重塑教育的育人本质,为破解现代性教育异化提供实践进路。
关键词(KeyWords): 历史教师;核心素养;价值自觉;四维向度;实践逻辑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安徽省历史教研基地项目
作者(Author): 王艮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易建平.历史学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J].经济社会史评论,2024(2):14-19.
- [2] 李广,孙玉红.教师教材理解范式的深度变革[J].教育研究,2019(2):32-36.
- [3] 罗英,徐文彬.文化诠释、意义生成、文化发展:教材理解的文化逻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152-162.
- [4] 余宏亮.用好统编教材,筑牢精神国防[J].课程·教材·教法,2021(6):68-69.
- [5] 习近平.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14.
- [6] 习近平.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1).
- [7]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6.
- [8] 余宏亮.中国教材学论纲:议题与框架[J].教育研究,2024(12):84-98.
- [9] 左群英,汪隆友.从认知到体验:中小学教材使用的具身转向[J].中国教育学刊,2021(3):66-70.
- [10] 黄牧航,张庆海.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50-226.
- [1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5-01-31].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EB/OL].(2022-02-08)[2025-01-31].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202202/t20220208_597666.html.
-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数字素养[EB/OL].(2023-02-14)[2025-01-3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302/t20230214_1044634.html.
- [14] 冯晓英,徐辛,郭婉瑢.如何理解,如何行动,如何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J].开放教育研究,2024(2):31-41.
- [15] 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M].裴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203.
- [16] IHDE D.Bodies in technology[M].Minnesota: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2:20-30.
- [17] 张铁军,周福盛.数智时代教育离身性风险的生成机制与治理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25(1):1-9.
- [18]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册[M].熊伟,王庆节,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930-940.
- [19] 张优良,尚俊杰.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再造[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4):39-45.
- [20] 马维林.立德树人视域下历史教学的审美意象: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选择与价值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22(7):110-117.
- [21] 施特劳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M].申彤,译.南京: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95.
- [22]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45.
- [23] 福柯.自我技术[M].汪民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255.
- [24] 王攀峰.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向:生活认识论的启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22-130.
- [25] 陆贵山.人的认知关系和人的价值关系的统一和倾斜与文学[J].社会科学战线,1997(3):109-117.
- [26] 俞吾金.超越知识论:论西方哲学主导精神的根本转向[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74-84.
- [27] 陶志琼.中小学生价值教育的关键内容构成[J].教育发展研究,2013(8):36-41.
- [28] 尼采.历史的用途与滥用[M].陈涛,周辉荣,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8,12.